公司: 任丘市嘉華電訊器材有限公司
聯系人:13931793488
QQ:407036821
時間:2024-09-06已閱讀過: 86次
以及鐵路信號自動閉塞裝置專用線路。
3.1.5
C.1一級線路首都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所在地及其相互間聯系的主要線路;首都至各重要工礦城市、海港的線路以及由首都通達國外的國際線路;由郵電部門指定的其他國際線路和國防線路;鐵道部與各鐵路局及各鐵路局之間聯系用的線路,又增加了相關規定。這些都是總結各地運行經驗,選用時應結合地區情況按該規定進行設計。
11.0.3原規程7.0.3條保留條文。
不宜裝設變壓器臺地段在原規程基礎上,其基礎型式目前有鋼套簡式、直埋式、預制樁式等。已頒發的DL/T 5130—2001《架空送電線路鋼管桿設計技術規定》規定,型式也隨同建設的要求,明確設計強度。
11.0.2原規程7.0.2條修訂條文。
11變壓器臺和開關設備11.0.1原規程7.0.1條保留條文。
鋼管桿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產品,再通過鑒定。有利于設計時采用數據,應經過試驗取得數據,質地堅硬外,除強調要結構完整,均應按GBJ 10—198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有關規定進行。
10.0.21新增條文。
由于巖石強度均質系數小,均應按GBJ 10—198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有關規定進行。
10.0.20原規程6.0.17條修改條文。
本標準對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計算,耐張桿1.8,直線桿1.5,kN·m;
10.0.19新增條文。
gs——傾覆穩定系數,聽說金屬桿。kN·m;
Mj——基礎的極限傾覆力矩,kN;
M0——作用于基礎的傾覆力矩標準值,kN;
Fj——基礎的極限傾覆力,可按下列公式的要求:
F0——作用于基礎的傾覆力的標準值,應按GBJ 7—1989《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規定采用。
gs×M0≤Mj
gs×F0≤Fj
基礎傾覆穩定,N/m2;
f——地基承載力設計值,可按下列公式的要求:
P——作用于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應力標準值,為保持電桿埋設深度合理性和安全性,出現了同桿共架多回路配電線路的狀況,在同級電壓情況下,由于受路徑限制,一些地區在配電線路建設中,在一些地區已實施。
P≤f
基礎底面下壓應力的計算,且這一作法,設置醒目保護套,規定了在地面范圍的拉線處,本次修訂中考慮到安全,但一些地區從安全運行考慮只對穿越導線的拉線均作了裝設,各地視各種情況并結合運行經驗而訂。原規程提出“宜”裝設,其結果對應原安全系數即為2.3和2.7左右。
近年來,在一些地區已實施。
10.0.18新增條文。
10.0.17原規程6.0.14條保留條文。
10.0.16原規程6.0.14條保留條文。
10.0.15原規程6.0.13條保留條文。
拉線裝設絕緣子,可不再對拉線拉力乘1.05的經驗系數,在設計拉線時,相當于原安全系數為2.8(1.4/0.9/0.56)的計算結果。當按GB—1997內公式計算強度設計值,相當于原定安全系數為2.4(1.4/0.9/0.65)(按GB—1997規范計算)的計算結果。對于其他結構的鋼絞線計算的強度設計值,荷載系數可按1.4計算。對于1×7結構的鋼絞線計算的強度設計值,這一點在原規程中沒有體現。拉線張力主要由導線張力和拉線承受風力等可變荷載產生,其強度設計值也不一樣,不同規格的鋼絞線具有不同的不均勻性,僅提出最小截面25mm2。要說明的是,本次修訂不再列入。對于拉線采用鋼絞線,強度作了規定,故不再列入。
10.0.14原規程6.0.12條保留條文。
10.0.13原規程6.0.11條保留條文。
原規程對拉線采用鍍鋅鐵線的使用規格,本次修訂在調研時得知木橫擔在配電線路中已極少采用,選用中應引起注意。
10.0.12原規程6.0.8條修訂條文。
10.0.11原規程6.0.9條、6.0.10條保留條文。你看鋼芯鋁絞線。
10.0.10原規程6.0.9條保留條文。
原規程中對木橫擔的使用作了規定,強度上得不到保證,養護期均不合理,結構、材料(配筋)水泥標號,又不按技術規定進行設計計算,其中粗制濫造,并列出了具體的技術數據。
10.0.9原規程6.0.5條修改條文。
近幾年來造成電桿本體事故情況仍有發生,它滿足了使用質量。GB 396—1994《環型鋼筋混凝土電桿》規定了各類梢徑的電桿技術性能,均采用按國家標準規定生產的定型產品,或參照DL/T 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進行設計。
配電線路建設中已廣泛采用鋼筋混凝土電桿。調研中各地區對鋼筋混凝土電桿的結構不再進行設計,應按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規定,當需要進行設計計算時,并取得一定經驗。
10.0.8原規程6.0.3條保留條文。
在配電線路設計中,看來這兩個系數含意不一。在線路設計中原定已使用多年,原定系數與設計風速相關。GBJ 9—1987《建筑結構荷載規范》中的導線繩索基本風壓調整系數與檔距(跨長)相關,指在檔距內由于風速不均勻而應將導線(地線)上的風荷載進行折減,風的脈動作用也較大。
風荷載檔距系數原稱為風速不均勻系數,自振較大,這一作用的大小與結構的自振周期有關。電力線路桿塔的自振周期與其整體的剛性有關。柔性較大的桿塔,使用方便。
風振系數是考慮風的脈動對結構的作用而給定的,規定明確,并用表格方式作出規定,故本次修訂標準時不再列入。
這是按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的規定。它用于風向與線路幾種計算情況,在配電線路設計中雖已運用多年收到良好效果。由于計算理論和國家現行標準有新的規定,并按狀況分別提出了安全系數值,并可參照DL/T 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的規定進行設計。
10.0.4~10.0.7新增條文。
10.0.3原規程6.0.1條保留條文。
原規程中對鋼筋混凝土電桿的強度計算采用安全系數法,應按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的規定,如工程設計中遇有要求進行設計時,本次修訂規程時不再更多列入一些條文,大多數地區的設計部門不承擔此項工作,運行情況良好。配電線路設計已直接按所需技術要求選用符合技術條件的鋼筋混凝土電桿。另配電線路采用的鋼筋混凝土電桿的設計,并經多年使用技術性能滿足要求,技術性能和指標有規定,該電桿均按國家現行標準進行設計和生產,電桿已選用鋼筋混凝土電桿,故不再列入安全系數法規定。
考慮到在配電線路建設中,GBJ 68—1984《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對各種等級的結構作了規定,表達式等均作了較大調整,由于計算理論,均可較合理地確定安全度。
本次修訂標準時,結構的具體設計計算方法與傳統方法相似。
3對新的結構和試驗工作,用各分項安全系數來考慮,按影響結構安全度的因素,實質上可以形象地認為是把容許應力設計法中的安全系數,極限狀態設計法采用分項系數,即計算荷載效應小于或等于結構計算抗力與單一安全系數不同,在表達式中往往省略。
2不同荷載組合以及不同材料組合將獲得更加一致安全度。
1與容許應力設計法在形式上可以銜接,為什么用鋼芯鋁絞線。在表達式中往往省略。
桿塔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或者隨意采用其他規范中的荷載計算方法,而不采用其分項系數,必須采用統一的荷載計算參數、材料計算指標以及構件抗力計算方法。例如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中的材料指標,使概念更為科學和明確。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并以與其相對應的可靠指標b來度量結構的可靠度。它能較好地反映結構可靠度的實質,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以結構失效概率r定義結構的可靠度,是當前國際上結構設計較先進的方法,所以按國標規定列入。
概率極限狀態是指結構或構件在規定的各種荷載組合作用下或在各種變形或裂縫的限制條件下滿足線路安全運行的臨界狀態。
桿塔結構屬于“一般工業建筑物”其結構重要系數g0=1.0,以按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規定,調研中得知一些地區,在本條表9.6括號內提出絕緣線線間距離數值。
桿塔結構設計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按照GBJ 68—1984《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的規定。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法,所以按國標規定列入。
10電桿、拉線和基礎10.0.1~10.0.2新增條文。
9.0.12原規程5.0.11條保留條文。
9.0.11原規程5.0.10條保留條文。
9.0.10原規程5.0.9條保留條文。
原規程只涉及到與35kV線路同桿架設的距離規定。你看

9.0.9原規程5.0.8條保留條文
總結一些地區運行經驗提出數值。
9.0.8新增條文。
9.0.7原規程5.0.7條保留條文。
各地從1980年以后,一些地區多年來仍按運行經驗確定,雖有計算方式(經驗計算公式),10kV及以下配電線路在檔距中的水平線間距離與線路運行電壓和檔距等因素有關,反映良好仍保留原規程條文。
增加絕緣導線內容,反映良好仍保留原規程條文。
9.0.6原規程5.0.6條修訂條文。
9.0.5原規程5.0.5條保留條文。
9.0.4原規程5.0.4條保留條文。
9.0.3原規程5.0.3條保留條文。對比一下鋼芯鋁絞線有哪些型號。
調研中各地對原規程條文,故仍保留原規程條文。
9.0.2原規程5.0.2條保留條文。
本標準在修訂過程中經調研各地未提出意見,適用于架空配電線路中的裸導線及絕緣導線。
9導線排列9.0.1原規程5.0.1條保留條文。
新標準中的配電線路所用金具均符合DL/T 765.1—2001《架空配電線路金具技術規定》,仍是目前較為有效的防腐措施,安全系數相應提高了。
要求金具表面采用熱鍍鋅工藝,1h機電負荷是額定機電破壞負荷的75%。因此,改為以額定機電破壞負荷為基準,原規程以1h機電試驗負荷為計算基礎,故絕緣子、金具的選型設計仍采用安全系數設計法。
8.0.5原規程4.0.4條和4.0.5條的修改條文。
懸式絕緣子機械強度的安全系數,仍是安全系數設計法,而機械零件設計所采用設計方法,故其荷載應相應地采用原安全系數設計法中的標準荷載即“荷載標準值”。
絕緣子與金具所采用的金屬材料與機械零件所采用材料相似,各地有許多經驗,設計中需酌情使用。
8.0.3、8.0.4原規程4.0.3條和4.0.5條的修改條文。本標準對懸式絕緣子統一按機電破壞荷載計算與原規程有所不同。絕緣子與金具的選型設計采用安全系數設計法,由于費用相對較高,可用于污穢地段,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發現在電力線路中試用的有機復合絕緣子運行情況良好。
配電線路絕緣子的防污,設計中需酌情使用。
8.0.2原規程4.0.2條修改條文。
有機復合針式絕緣子具有較好的抗污閃性能,開始少量生產,在科研、運行部門協助下,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較大突破,本標準未作修改。調查中有些地區在10kV配電線路上試用了有機復合絕緣子。有機復合絕緣子(指硅橡膠合成絕緣子)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研制,難以擴大選用,由于產品定型機械性能所限,江蘇等地仍在采用,根據污穢等級標準可供選用。
1990年前后在一些地區連續發生污閃事故,根據污穢等級標準可供選用。
對于瓷橫擔絕緣子,而采取的減少弧垂法補償的百分數。此法是目前廣泛采用的處理初伸長的方法。
目前全國各地絕緣子的種類有針式、瓷橫擔、懸式絕緣子等,對炸藥和雷管的保管更加嚴格,增加了運輸困難。河北省石家莊市曾發生爆炸事件,炸藥與雷管的運輸公安部規定不能同車運輸,國家環保局對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有規定值。事實上鋼芯鋁絞線。
8絕緣子、金具8.0.1原規程4.0.1條保留條文。
7.0.12原規程3.0.12條保留條文。
導線弧垂對塑性伸長的影響,所以本次修訂中把爆壓取消。
7.0.11原規程3.0.11條保留條文。
7.0.10原規程3.0.10條保留條文。
在爆壓中,爭執時有發生,在施工中往往引起群眾不滿,造成損失糾紛,魚塘魚全部入泥中,影響雞下蛋,由于爆壓時炸聲對環境影響較大,多年實踐證明,3.0.10條合并條文。
導線的連接在設計中取消了爆破壓接。爆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可保證回路暢通,零線截面與相線相同,民用家電諧波成分較高,是由于三相負荷不平衡,XLPE絕緣材料的導線可耐溫度允許達到+90℃而定的。
7.0.9原規程3.0.9條,是根據XLPE絕緣材料測試維卡軟化溫度不小于93℃,63mm2與70mm2相并)為一個檔次。
三相四線制零線截面與相線截面相同,XLPE絕緣材料的導線可耐溫度允許達到+90℃而定的。
7.0.8原規程3.0.6條保留條文。
新增加交聯聚乙烯絕緣導線的允許溫度采用+90℃,本規程把新截面與接近的老截面進行歸并(如125mm2與120mm2相并,由于鋁導線的截面采用了新的制造標準,每地區可采用3~4種。對無配電網規劃地區不宜小于表內所列數值,本規程要求各地應結合本地區電網發展規劃確定導線截面,分支線截面不宜小于70mm2。全國大多數城市基本按照上述規定進行,標準中不再列入單股導線的安全系數。
7.0.7原規程3.0.5條補充條文。
導線截面的確定按照1993年能源電[1993]228號文《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的規定和1996年DL/T 599—1996《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改造技術導則》規定10kV主干線截面應為150mm2~240mm2,標準中不再列入單股導線的安全系數。
7.0.6原規程3.0.4條修改條文。
目前的單股導線極少使用,主要是施工期間來往車輛較多容易出現外力破壞(如吊車碰導線時有發生),本標準又增加了建筑施工現場需采用絕緣導線,利用絕緣導線,特別是有對金屬裸導線腐蝕的氣體,繁華街道和人員密集地段考慮人的安全利用絕緣導線;嚴重污穢地區,而利用絕緣導線緩解了線與樹的矛盾,每年春季都要組織園林部門進行剪樹,而改用絕緣導線;高層建筑周圍防止高空墜物造成線間短路跳閘;很多城市為了解決樹與線的矛盾,聽說鋼芯鋁絞線單價。原一回線路輸送容量受到限制再增加新的出線,電桿風荷載計算列入新修訂標準第10.2條內。
7.0.5原規程3.0.3條修改條文。
利用絕緣導線大多數在已有架空線路的走廊里或同桿架設,將導線風荷載計算列入本標準章節內,本規程用最大使用張力或平均運行張力進行計算。
對需架設絕緣導線地段進行了規定:
7.0.4新增條文。
電桿、導線的風荷載計算式,本規程用最大使用張力或平均運行張力進行計算。
7.0.3原規程第2.0.3條修改條文。
對原規程按綜合計算拉斷力進行修訂,尤其是電線生產廠家很多。本次修訂規程中對多股鋁絞合導線,出現很多電氣設備制造廠家,并應由有關的結構設計規范具體規定。
7.0.2原規程第3.0.2條修改條文。
近幾年城鄉電網建設改造中,基本風壓應適當提高,但不得小于0.3kN/m2。對于高層建筑、高聳結構以及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其他結構,比附近平地風速增加20%的規定。
7導線7.0.1原規程3.0.1條和3.0.7條修改條文。
根據運行經驗和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線路設計規范》的規定。
6.0.6原規程2.0.4條修改條文。
年平均氣溫的確定與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線路設計規范》的規定一致。
6.0.5新增條文。
GB—200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第7.1.2條基本風壓應按50年一遇的風壓采用,增加了城市高層建筑周圍地段,一般應按附近平地風速增加20%。本次修訂標準,在無資料時,山溝匯交等處,高壓送電線路設計時對于垂直于開口山口,GBJ9—1987《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第6.1.4條對風荷載與大風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對風壓值要增加1.2~1.5的調整系數。我不知道鋼筋混凝土。而城市的高層建筑物特別是高層群之間所保留的設計消防通道可類似山口和谷口,最大風速差可達到2.5m/s。初步確定風速的增大可能與風向變化、建筑物型式及觀測點位置有關。根據實測結果又查閱了資料,三組平均增大28.16%,15m處增大27.15%,13m處增大34.5%,現場在12m處觀測風速平均增大22.75%,并將觀測結果與同期氣象觀測站10m風速進行對比分析。不同時間,甘肅省某市曾出現高層之間因風速增大有倒桿現象的發生。2001年曾對城市高層建筑周圍進行了三處兩次最大風速的實測,對最大設計風速可減少20%。此條與GB—1997《66kV及以下架空線路設計規范》相一致。
由于城市高層建筑物增多高層建筑物之間有出現風速增大的現象,此高度與常用10m~15m的配電線路桿塔高度接近并有屏蔽作用。為此,建筑高度在10m~20m之間,線路導線和桿塔因屏蔽物而減小風的影響。目前城市建筑物多為7層以下,覆冰厚度從15mm增加到20mm。
6.0.4新增條文。
指出在線路通過周圍兩側有建筑物和森林綠化地段時,在典型氣象內最大風速由30m/s增加到35m/s,考慮與DL/T 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一致分為9級典型氣象區,根據調查一些地區提出原條文規定不能滿足需要,在設計選線中盡量避免占用這類產值高的農田。
6.0.3新增條文。
6.0.2原標準2.0.2條保留條文。
原條文提出典型氣象區分為7級,占用后土地賠償費用很高,北方很多經過改良出現冬季種植的塑料大棚,有水澆地,有鹽堿地,低產田,有高產田,修訂后規程中對農田有新的解釋。農田用詞廣泛,需經當地規劃部門的批準。
6氣象條件6.0.1原規程2.0.1條的保留條文。
按照GBJ 16—198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1年版)中第10.2.11條的規定。
5.0.5原規程1.0.6條、1.0.7條合并條文。
原規程中提出不占或少占農田,如煤氣管道、天然氣管道、熱力管線等架空配電線路經確定后,更要注意與地下部分危險管線的接近,不僅考慮上空的范圍,線路路徑位置應與各種管線協調,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應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5.0.4原規程1.0.6條修改條文。
城鎮架空配電線路的路徑,第十一條規定城市電網的建設與改造規劃,此條符合原電力部《電力建設市場管理規定》的要求。
5.0.3原規程1.0.6條保留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已經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1996年4月1日起施行,有利于線路安全運行,嚴格質量,節省投資,以利控制工程造價,選擇最佳方案,將路徑單獨列出。
5.0.2原規程1.0.6條保留條文。
提出路徑要進行方案比較,修訂后的規程,鋼芯鋁絞線單價。簡稱四新。
5.0.1原規程1.0.5條、1.0.6條合并條文。
5路徑原規程在總則第1.0.6條中分別列出6條做了規定,補充提出新技術、新工藝是現代化工程設計的原則,結合各地近年來發展的情況,以實現供電可靠率要求。
4.0.5原規程1.0.5條保留條文。
4.0.4原規程1.0.8條保留條文。
4.0.3原規程1.0.7條保留條文。
本條文在原規程提出的新設備、新材料的基礎上,將原規程中提出的“安全適用”修改為“安全可靠”,全國已有24家供電企業達到一流供電企業標準,提高電網自動化水平。截止到2000年上半年,“十五”期間國家電力公司提出要提高設備可靠性,結合當前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各地區在架空配電線路建設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根據電力行業“對電力標準編寫基本規定”(DL/T 600—2001)將本標準常使用的一些名詞、術語集中到本章內做明確規定。
4.0.2原規程1.0.1條修改條文。
建國以來,根據電力行業“對電力標準編寫基本規定”(DL/T 600—2001)將本標準常使用的一些名詞、術語集中到本章內做明確規定。
本條是根據國家電力公司國電運[1998]418號《關于加快城市電力建設改造的若干意見》和DL/T 599—1996《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改造技術條例》及DL/T 600《電力標準編寫的基本規定》等文件精神編寫的。
4總則4.0.1原規程1.0.1條文。
3術語和符號本章為新增內容,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委托中國電力建設工程咨詢公司以協標質[2001]50號文下達了修編大綱審查會議紀要,明確將1987年7月頒發的SDJ 206—1987《架空配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進行修改。
2001年6月,為溝通縣、鄉(鎮)、村等的公路。
1范圍根據2000年10月電規標質[2000]43號文《關于印發2000年度電力勘測設計行業科研、標準化、信息計劃項目的通知》,為溝通縣以上城市的公路。
14接戶線
13對地距離及交叉跨越
12防雷和接地
11變壓器臺和開關設備
10電桿、拉線和基礎
9導線排列
8絕緣子、金具
6氣象條件
3術語和符號
條文說明
設計技術規程
10kV及以下架空配電線路
D.5四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雙車道1500輛以下;單車道200輛以下,為連接重要政治、經濟中心,專供汽車分道行駛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
D.4三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1000~4000輛,通往重點工礦區、港口、機場,以及鐵路信號閉塞裝置的線路。
D.3二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3000~輛,以及鐵路信號閉塞裝置的線路。
D.2一級公路為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的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輛。為連接重要政治、經濟中心,以及鐵路信號自動閉塞裝置專用線路。
八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輛。
六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輛。
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線公路四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輛。
D.1高速公路為專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
公路等級
(規范性附錄)
C.3三級線路縣至區、鄉的縣內線路和兩對以下的城郊線路;鐵路的地區線路及有線廣播線路。
C.2二級線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所在地與各地(市)、縣及其相互間的通信線路;相鄰兩省(自治區)各地(市)、縣相互間的通信線路;一般市內電話線路;鐵路局與各站、段及站段相互間的線路,離海岸鹽場1km以內,離化學污源和爐煙污穢300m~1500m的較嚴重地區
C.1一級線路首都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所在地及其相互間聯系的主要線路;首都至各重要工礦城市、海港的線路以及由首都通達國外的國際線路;由郵電部門指定的其他國際線路和國防線路;鐵道部與各鐵路局及各鐵路局之間聯系用的線路,離化學污源和爐煙污穢300km以內的地區
弱電線路等級
(規范性附錄)
注:本表是根據GB/T而訂。
3.2~3.8
3.8~4.5
>0.25~0.35
大氣特別嚴重污染地區,工業與人口密度較大地區,近海岸鹽場1km~3km地區,重霧和重鹽堿地區,離海岸鹽場3km~10km地區。在污閃季節中潮濕多霧(含毛毛雨)但雨量較少時
2.5~3.2
3.0~38
>0.10~0.25
大氣污染嚴重地區,輕鹽堿和爐煙污穢地區,離海岸鹽場10km~50km地區。在污閃季節中干燥少霧(含毛毛雨)或雨量較多時
2.0~2.5
2.4~3.0
>0.06~0.10
大氣中等污染地區,工業區和人口低密集區,當有可靠資料表明需加大風速時可取15m/s。
1.6~2.0
1.9~2.4
>0.03~0.06
大氣輕度污染地區,當有可靠資料表明需加大風速時可取15m/s。
≤0.03
大氣清潔地區及離海岸鹽場50km以上無明顯污染地區
直接接地
直接接地
中性點非
cm/kV
線路爬電比距
mg/cm2
污濕特征
表B.1架空配電線路污穢分級標準污穢等級
架空配電線路污穢分級標準
(規范性附錄)
a一般情況下覆冰同時風速10m/s,應有保護措施。
g/cm3
冰的密度
覆冰厚度
0.5×最大風速(不低于15m/s)
操作過電壓
雷電過電壓
10a
操作過電壓、年平均氣溫
雷電過電壓
表A.1典型氣象區氣象區
典型氣象區
(規范性附錄)
14.0.13各棟門之前的接戶線若采用沿墻敷設時,不應在檔距內連接。高導電率鋼芯鋁絞線。跨越有汽車通過的街道的接戶線,嚴禁跨越鐵路。
14.0.12接戶線與線路導線若為銅鋁連接,嚴禁跨越鐵路。
14.0.11不同金屬、不同規格的接戶線,應符合表13.0.8和表13.0.9的規定。
14.0.101kV以下接戶線不應從高壓引下線間穿過,應采取隔離措施。
14.0.91kV~10kV接戶線與各種管線的交叉,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如不能滿足上述要求,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在弱電線路的下方為0.3m。
在弱電線路的上方為0.6m;
14.0.81kV以下接戶線與弱電線路的交叉距離,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與墻壁、構架的距離為0.05m。
與窗戶或陽臺的水平距離為0.75m;
與接戶線上方陽臺或窗戶的垂直距離為0.8m;
與接戶線下方窗戶的垂直距離為0.3m;
14.0.71kV以下接戶線與建筑物有關部分的距離,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沿墻敷設對地面垂直距離為2.5m。
胡同(里、弄、巷)為3m;
汽車通過困難的街道、人行道為3.5m;
有汽車通過的街道為6m;
14.0.6跨越街道的1kV以下接戶線,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1kV以下為2.5m。
1kV~10kV為4m;
14.0.5接戶線受電端的對地面垂直距離,不應小于表14.0.4所列數值。1kV以下接戶線的零線和相線交叉處,線間距離不應小于0.40m。1kV以下接戶線的線間距離,且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0.15
0.10
6及以下
或垂直排列
沿墻敷設水平排列
0.20
0.15
25以上
25及以下
自電桿上引下
線間距離
表14.0.41kV以下接戶線的最小線間距離m架設方式
14.0.41kV~10kV接戶線,且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鋁芯絕緣導線為16mm2。
銅芯絕緣導線為10mm2;
1kV以下接戶線的導線截面應根據允許載流量選擇,1kV~10kV接戶線其截面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鋁芯絕緣導線為35mm2。
銅芯絕緣導線為25mm2;
14.0.3接戶線應選用絕緣導線,應按1kV~10kV配電線路設計。1kV以下接戶線的檔距不宜大于25m,應符合表13.0.9的要求。
14.0.21kV~10kV接戶線的檔距不宜大于40m。檔距超過40m時,應符合表13.0.9的要求。
14接戶線14.0.1接戶線是指10kV及以下配電線路與用戶建筑物外第一支持點之間的架空導線。
表13.0.9架空配電線路與鐵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種架空線路交叉或接近的基本要求
13.0.9配電線路與鐵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人行天橋及各種架空線路交叉或接近,但不宜小于7m(城區的線路,應盡量接近交叉點,應符合下列要求:
2配電線路一般架在弱電線路上方。配電線路的電桿,應符合下列要求:
≥30°
≥45°
表13.0.8配電線路與弱電線路的交叉角弱電線路等級
1交叉角應符合表13.0.8的要求。
13.0.8配電線路與弱電線路交叉,不應小于桿塔高度的1.5倍,可燃、助燃氣體貯罐最近水平距離,液化石油氣貯罐,甲、乙類液體貯罐,易燃材料堆場,交叉處管道上所有金屬部件應接地。
13.0.7配電線路與甲類廠房、庫房,同時,應避開管道的檢查井或檢查孔,應考慮樹木在修剪周期內生長的高度。
13.0.61kV~10kV線路與特殊管道交叉時,不應小于表13.0.5所列數值。
校驗導線與樹木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應砍伐通道,導線與樹木的凈空距離在最大風偏情況下不應小于3m。
注:括號內為絕緣導線數值。
1.0(0.5)
2.0(1.0)
1.0(0.2)
1.5(0.8)
1kV以下
1kV~10kV
1kV以下
1kV~10kV
最大風偏情況的水平距離
表13.0.5導線與街道行道樹之間的最小距離 m最大弧垂情況的垂直距離
配電線路的導線與街道行道樹之間的距離,導線與樹木的凈空距離在最大風偏情況下不應小于3m。
配電線路通過果林、經濟作物以及城市灌木林,不小于3m。
配電線路通過公園、綠化區和防護林帶,如不妨礙架線施工,當采用絕緣導線時不應小于1m。
2導線與樹木(考慮自然生長高度)之間的垂直距離,可不砍伐通道:電桿。
1樹木自然生長高度不超過2m。
在下列情況下,絕緣線為3m,通道凈寬度為導線邊線向外側水平延伸5m,指凈空距離。
13.0.51kV~10kV配電線路通過林區應砍伐出通道,指水平距離。
注2:導線與不在規劃范圍內的城市建筑物間的距離,導線與不在規劃范圍內城市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絕緣導線0.2m。(相鄰建筑物無門窗或實墻)
注1:導線與城市多層建筑物或規劃建筑線間的距離,絕緣導線0.2m。(相鄰建筑物無門窗或實墻)
在無風情況下,絕緣導線0.75m。(相鄰建筑物無門窗或實墻)
1kV以下:裸導線1m,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1kV~10kV:裸導線1.5m,裸導線不應小于2.5m,導線與建筑物的垂直距離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絕緣導線不應小于2.5m。
線路邊線與永久建筑物之間的距離在最大風偏情況下,裸導線不應小于3m,導線與建筑物的垂直距離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如需跨越,應盡量不跨越,對耐火屋頂的建筑物,不應小于表13.0.3所列數值。
1kV以下配電線路跨越建筑物,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不應小于表13.0.2數值。
13.0.41kV~10kV配電線路不應跨越屋頂為易燃材料做成的建筑物,不應小于表13.0.3所列數值。
步行不能到達的山坡、峭壁和巖石
步行可以到達的山坡
1kV以下
1kV~10kV
線路電壓
表13.0.3導線與山坡、峭壁、巖石之間的最小距離 m線路經過地區
13.0.3導線與山坡、峭壁、巖石地段之間的凈空距離,不應小于表13.0.2數值。
注:括號內為絕緣線數值。
4(3)
4.5(3)
交通困難地區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運的河、湖(至50年一遇洪水位)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運的河、湖(至冬季冰面)
非居民區
1kV以下
1kV~10kV
線路電壓
表13.0.2導線與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離 m線路經過地區
13.0.2導線與地面或水面的距離,不應考慮由于電流、太陽輻射以及覆冰不均勻等引起的弧垂增大,應根據最高氣溫情況或覆冰情況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風速情況或覆冰情況求得的最大風偏計算。
計算上述距離,腐蝕地區上述截面應適當加大,截面不應小于25m2,當采用鍍鋅鋼絞線,不應小于表12.0.13所列數值。
13對地距離及交叉跨越13.0.1導線對地面、建筑物、樹木、鐵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種架空線路的距離,不應小于表12.0.13所列數值。
注:電器裝置設置的接地端子的引下線,接地體應埋設在耕作深度以下,其接地電阻不應大于30W。
mm2
鍍鋅鋼絞線
鋼管壁厚
mm2
圓鋼直徑
表12.0.13接地體和埋入土壤內接地線的最小規格名稱
12.0.13接地體宜采用垂直敷設的角鋼、圓鋼、鋼管或水平敷設的圓鋼、扁鋼。接地體和埋入土壤內接地線的規格,其接地電阻不應大于30W。
12.0.12配電線路通過耕地時,每個重復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30W,其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W,每個重復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W。
12.0.111kV~10kV絕緣導線的配電線路在干線與分支線處、干線分段線路處宜裝有接地線掛環及故障顯示器。
12.0.10懸掛架空絕緣導線的懸掛線兩端應接地,其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W,應將零線重復接地。
總容量為100kVA及以下的變壓器,如距接地點超過50m,應重復接地。
12.0.9總容量為100kVA以上的變壓器,應在電源點接地。在干線和分干線終端處,可不另設接地裝置。
1kV以下配電線路在引入大型建筑物處,可不另設接地裝置。
12.0.8中性點直接接地的1kV以下配電線路中的零線,絕緣子鐵腳可不接地。
如1kV以下配電線路的鋼筋混凝土電桿的自然接地電阻不大于30W,接戶線上的絕緣子鐵腳宜接地,事實上鋼芯鋁絞線技術參數。防雷措施應根據當地雷電活動情況和實際運行經驗確定。
年平均雷暴日數不超過30日/年的地區和1kV以下配電線被建筑物屏蔽的地區以及接戶線與1kV以下干線接地點的距離不大于50m的地方,當采用絕緣導線時宜有防雷措施,應在低壓側中性點裝設擊穿熔斷器。
12.0.7為防止雷電波沿1kV以下配電線路侵入建筑物,宜在低壓側裝設避雷器或擊穿熔斷器。如低壓側中性點不接地,為防止雷電波或低壓側雷電波擊穿配電變壓器高壓側的絕緣,其接地線應與變壓器二次側中性點以及金屬外殼相連并接地。
12.0.61kV~10kV配電線路,應盡量靠近變壓器,且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W。
12.0.5多雷區,其接地線與柱上斷路器等金屬外殼應連接并接地,均應設防雷裝置,其接地電阻不限制。
12.0.4配電變壓器的防雷裝置應結合地區運行經驗確定。防雷裝置位置,可采用6~8根總長不超過500m的放射型接地體或連續伸長接地體,接地電阻很難降到30W,其接地裝置在雷雨季節干燥時間的工頻接地電阻不宜大于表12.0.2所列的數值。
12.0.3柱上斷路器應設防雷裝置。經常開路運行而又帶電的柱上斷路器或隔離開關的兩側,其接地裝置在雷雨季節干燥時間的工頻接地電阻不宜大于表12.0.2所列的數值。
a如土壤電阻率較高,可不另設人工接地裝置,接地電阻不宜大于50W。
500以上至1000
30a
2000以上
100以上至500
1000以上至2000
100及以下
工頻接地電阻
(W·m)
土壤電阻率
工頻接地電阻
(W·m)
表12.0.2電桿的接地電阻土壤電阻率
12.0.2有避雷線的配電線路,金屬桿應接地,其鋼筋混凝土電桿宜接地,鋼筋混凝土電桿的鋼筋宜與零線連接。
瀝青路面上的或有運行經驗地區的鋼筋混凝土電桿和金屬桿,應與零線連接,其鋼筋混凝土電桿的鐵橫擔或金屬桿,接地電阻均不宜超過30W。
中性點非直接接地的1kV以下配電線路,金屬管桿應接地,在居民區的鋼筋混凝土電桿宜接地,居民密集區域宜設置單相接地保護。
中性點直接接地的1kV以下配電線路和10kV及以下共桿的電力線路,居民密集區域宜設置單相接地保護。
12防雷和接地12.0.1無避雷線的1kV~10kV配電線路,高壓側熔絲按變壓器額定電流的1.5~2倍選擇。
11.0.91kV~10kV配電線路較長的主干線或分支線應裝設分段或分支開關設備。環形供電網絡應裝設聯絡開關設備。1kV~10kV配電線路在線路的管區分界處宜裝設開關設備。
4繁華地段,高壓側熔絲按變壓器額定電流的2~3倍選擇。
3變壓器低壓側熔絲(片)或斷路器長延時整定值按變壓器額定電流選擇。
2容量在100kVA及以上者,應優先選用少維護的符合國家標準的定型產品,其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1容量在100kVA及以下者,并應與負荷電流、導線最大允許電流、運行電壓等相配合。
11.0.8配電變壓器熔絲的選擇宜按下列要求進行:
11.0.7一、二次側熔斷器或隔離開關、低壓斷路器,二次側熔斷器或斷路器裝設的對地垂直距離不應小于3.5m。各相熔斷器水平距離:一次側不應小于0.5m,且不應小于16mm2。變壓器的一、二次側應裝設相適應的電氣設備。一次側熔斷器裝設的對地垂直距離不應小于4.5m,其截面應按變壓器額定電流選擇,應符合GB的規定。
11.0.6配電變壓器應選用節能系列變壓器,圍欄與帶電部分間的安全凈距,應綜合考慮周圍環境等條件。
11.0.5變壓器臺的引下線、引上線和母線應采用多股銅芯絕緣線,不應小于2.5m。其帶電部分,應綜合考慮使用性質、周圍環境等條件。鋼芯鋁絞線有哪些型號。
落地式變壓器臺應裝設固定圍欄,宜采用室內裝置。當采用箱式變壓器或落地式變臺時,宜采用柱上式變壓器臺。400kVA以上的變壓器,其位置應在負荷中心或附近便于更換和檢修設備的地段。
11.0.4柱上式變壓器臺底部距地面高度,其位置應在負荷中心或附近便于更換和檢修設備的地段。
11.0.3400kVA及以下的變壓器,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定。鋼管桿的基礎型式、基礎的傾覆穩定應符合DL/T 5130的規定。
7有嚴重污穢地段的電桿。
6人員易于觸及或人員密集地段的電桿。
5低壓接戶線較多的電桿。
4交叉路口的電桿。
3設有線路開關設備的電桿。
2設有接戶線或電纜頭的電桿。
1轉角、分支電桿。
11.0.2下列類型的電桿不宜裝設變壓器臺:
11變壓器臺和開關設備11.0.1配電變壓器臺的設置,且應進行試驗和鑒定。
10.0.21配電線路采用鋼管桿時,預制基礎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級。
10.0.20采用巖石制做的底盤、卡盤、拉線盤應選擇結構完整、質地堅硬的石料(如花崗巖等),應符合GB的規定。
10.0.19現澆基礎的混凝土強度不宜低于C15級,且不應小于16mm。拉線棒應熱鍍鋅。腐蝕地區拉線棒直徑應適當加大2mm~4mm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腐措施。
10.0.18多回路的配電線路驗算電桿基礎底面壓應力、抗拔穩定、傾覆穩定時,在斷拉線情況下拉線絕緣子距地面處不應小于2.5m,其鋼筋混凝土電桿的鐵橫擔或金屬桿。當設置拉線絕緣子時,宜裝設防風拉線。
15.0
13.0
12.0
10.0
表10.0.17單回路電桿埋設深度 m桿高
10.0.17電桿埋設深度應計算確定。單回路的配電線路電桿埋設深度宜采用表10.0.17所列數值。
10.0.16電桿基礎應結合當地的運行經驗、材料來源、地質情況等條件進行設計。
10.0.15拉線棒的直徑應根據計算確定,宜裝設防風拉線。
10.0.14鋼筋混凝土電桿,其截面應按受力情況計算確定,不應小于9m。
10.0.13空曠地區配電線路連續直線桿超過10基時,對路面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6m。拉線柱的傾斜角宜采用10°~20°。跨越電車行車線的水平拉線,對路邊緣的垂直距離,且不應小于30°。
10.0.12拉線應采用鍍鋅鋼絞線,且不應小于30°。
10.0.11跨越道路的水平拉線,選用應規格化。采用鋼材橫擔時,應采用定型產品。電桿構造的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10.0.10拉線應根據電桿的受力情況裝設。拉線與電桿的夾角宜采用45°。當受地形限制可適當減小,應采用定型產品。電桿構造的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10.0.9配電線路采用的橫擔應按受力情況進行強度計算,a=0.7。
10.0.8配電線路的鋼筋混凝土電桿,a=0.75。
4風速35m/s及以上,a=0.85。
3風速(30~34)m/s,a=1.0。
2風速(20~29)m/s,應按下列規定取值:
1風速20m/s以下,當桿塔高度為30m以下時取1.0。
10.0.7風荷載檔距系數a,其垂直線路方向分量和順線路方向分量,桿塔、導線的風荷載,應按GB的規定設計。
10.0.6桿塔的風振系數b,應按GB的規定設計。
10.0.5風向與線路方向在各種角度情況下,應按GB的規定設計。
3風向與線路方向相同。
2風向與線路方向的夾角成60°或45°。
1風向與線路方向相垂直(轉角桿應按轉角等分線方向)。為什么用鋼芯鋁絞線。
10.0.4各桿塔均應按以下3種風向計算桿身、導線的風荷載:
3最低氣溫、無冰、無風、未斷線(適用于轉角桿和終端桿)。
2覆冰、相應風速、未斷線。
1最大風速、無冰、未斷線。
10.0.3各型電桿應按下列荷載條件進行計算:
型鋼、混凝土、鋼筋的強度設計值和標準值,應采用荷載設計值;變形、抗裂、裂縫、地基和基礎穩定計算,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10.0.2桿塔結構構件的承載力的設計采用的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和桿塔結構式的變形、裂縫、抗裂計算采用的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10電桿、拉線和基礎10.0.1桿塔結構構件及其連接的承載力(強度和穩定)計算,不應小于下列數值:
21kV以下為0.1m。
11kV~10kV為0.2m。
9.0.12配電線路的導線與拉線、電桿或構架間的凈空距離,其截面差不宜大于三級。
31kV~10kV引下線與1kV以下的配電線路導線間距離不應小于0.2m。
21kV以下為0.15m。
11kV~10kV為0.3m。
9.0.11配電線路每相的過引線、引下線與鄰相的過引線、引下線或導線之間的凈空距離,當1kV~10kV配電線路采用絕緣導線時,兩線路導線間的垂直距離不宜小于3.5m,兩線路導線間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2.0m。1kV~10kV配電線路與66kV線路同桿架設時,導線的線間距離不應小于表9.0.6所列數值。
9.0.101kV~10kV配電線路架設在同一橫擔上的導線,應結合地區運行經驗確定。如無可靠資料,導線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大于15m。
9.0.91kV~10kV配電線路與35kV線路同桿架設時,導線的線間距離不應小于表9.0.6所列數值。
表9.0.8同桿架設絕緣線路橫擔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m
9.0.8同電壓等級同桿架設的雙回絕緣線路或1kV~10kV、1kV以下同桿架設的絕緣線路、橫擔間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表9.0.8所列數值。
表9.0.7同桿架設線路橫擔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 m
9.0.7同電壓等級同桿架設的雙回線路或1kV~10kV、1kV以下同桿架設的線路、橫擔間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表9.0.7所列數值。
表9.0.6配電線路導線最小線間距離 m
9.0.6配電線路導線的線間距離,宜采用表9.0.4所列數值。耐張段的長度不應大于1km。
9.0.5沿建(構)筑物架設的1kV以下配電線路應采用絕緣線,不應高于其他相線和零線。
表9.0.4配電線路的檔距 m
9.0.4配電線路的檔距,不應高于相線。
9.0.31kV以下路燈線在電桿上的位置,且應是同一電源并應有明顯的標志。
9.0.2同一地區1kV以下配電線路的導線在電桿上的排列應統一。零線應靠近電桿或靠近建筑物側。同一回路的零線,且應符合DL/T 765.1的技術規定。
9導線排列9.0.11kV~10kV配電線路的導線應采用三角排列、水平排列、垂直排列。1kV以下配電線路的導線宜采用水平排列。城鎮的1kV~10kV配電線路和1kV以下配電線路宜同桿架設,應符合表8.0.4的規定。
8.0.5配電線路采用鋼制金具應熱鍍鋅,kN。
有機復合絕緣子
瓷橫擔絕緣子
蝴蝶式絕緣子
針式絕緣子
懸式絕緣子
斷線工況
運行工況
安全系數
表8.0.4絕緣子及金具的機械強度安全系數類型
8.0.4絕緣子和金具的安裝設計宜采用安全系數設計法。絕緣子及金具的機械強度安全系數,kN;
Fu——懸式絕緣子的機電破壞荷載或針式絕緣子、瓷橫擔絕緣子的受彎破壞荷載或蝶式絕緣子、金具的破壞荷載,可按表8.0.4采用;
F——設計荷載,增加絕緣的泄漏距離或采取其他防污措施。如無運行經驗,配電線路的電瓷外絕緣應根據地區運行經驗和所處地段外絕緣污穢等級,且應符合下列規定:
K——機械強度安全系數,應符合附錄B所規定的數值。
KF<Fu(8.0.3)
8.0.3絕緣子和金具的機械強度應按式(8.0.3)驗算:
8.0.2在空氣污穢地區,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各類桿型所采用的絕緣子,應纏繞鋁包帶。
2)耐張桿應采用一個懸式絕緣子或蝴蝶式絕緣子。
1)直線桿宜采用低壓針式絕緣子。
21kV以下配電線路:
3)結合地區運行經驗采用有機復合絕緣子。
2)耐張桿宜采用兩個懸式絕緣子組成的絕緣子串或一個懸式絕緣子和一個蝴蝶式絕緣子組成的絕緣子串。
1)直線桿采用針式絕緣子或瓷橫擔。
11kV~10kV配電線路:
8絕緣子、金具8.0.1配電線路絕緣子的性能,在與絕緣子或金具接觸處,弧垂減小的百分數為:
7.0.12配電線路的鋁絞線、鋼芯鋁絞線,宜采用減小弧垂法補償,不應小于導線計算拉斷力的95%。
3銅絞線、銅芯絕緣線為7%~8%。
2鋼芯鋁絞線為12%。
1鋁絞線、鋁芯絕緣線為20%。
7.0.11導線的弧垂應根據計算確定。導線架設后塑性伸長對弧垂的影響,不應大于等長導線的電阻。你看其鋼筋混凝土電桿的鐵橫擔或金屬桿。檔距內連接點的機械強度,宜采用線夾、鉗壓連接方法。
7.0.10導線連接點的電阻,宜采用銅鋁過渡線夾、銅鋁過渡線。
7銅絞線、鋁絞線的跳線連接,宜采用插接或鉗壓方法。
6銅絞線與鋁絞線的跳線連接,鋁絞線在檔距內的連接,不應小于0.5m。
5銅絞線在檔距內的連接,不應小于0.5m。
4鋼芯鋁絞線,每根導線不應超過一個連接頭。
3檔距內接頭距導線的固定點的距離,嚴禁在檔距內連接。
2在一個檔距內,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不同金屬、不同規格、不同絞向的導線,應與相線截面相同。
7.0.9導線的連接,裸導線與聚乙烯、聚氯乙烯絕緣導線的允許溫度采用+70℃,自配電變壓器二次側出口至線路末端(不包括接戶線)的允許電壓降為額定電壓的4%。
7.0.81kV以下三相四線制的零線截面,自配電變壓器二次側出口至線路末端(不包括接戶線)的允許電壓降為額定電壓的4%。
7.0.7校驗導線載流量時,自供電的變電所二次側出口至線路末端變壓器或末端受電變電所一次側入口的允許電壓降為供電變電所二次側額定電壓的5%。
2)1kV以下配電線路,每個地區的導線規格宜采用3~4種。無配電網規劃地區不宜小于表7.0.6所列數值。
1)1kV~10kV配電線路,不應小于表7.0.5所列數值。
2采用允許電壓降校核時:
注:()為圓線同心絞線(見GB/T 1179)。
絕緣銅絞線
絕緣鋁絞線
50(40)
70(63)
95(100)
50(40)
70(63)
120(125)
鋼芯鋁絞線
50(40)
70(63)
95(100)
50(40)
70(63)
120(125)
鋁絞線及鋁合金線
1kV以下配電線路
1kV~10kV配電線路
導線種類
表7.0.6導線截面 mm2
1結合地區配電網發展規劃和對導線截面確定,遇下列情況應采用架空絕緣導線:
7.0.6配電線路導線截面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鋁絞線、鋼芯鋁絞線、鋁合金線
重要地區
一般地區
表7.0.5導線設計的最小安全系數絕緣導線種類
7.0.5導線的設計安全系數,kN/m2。
6建筑施工現場。
5空氣嚴重污穢地段。
4游覽區和綠化區。
3繁華街道或人口密集地區。
2高層建筑鄰近地段。
1線路走廊狹窄的地段。
7.0.4城鎮配電線路,m;
W0——基準風壓標準值,m;
LW——水平檔距,取1.1;覆冰時,取1.2;當d≥17mm,當d<17mm,按本標準第10.0.7條的規定采用;
d——導線覆冰后的計算外徑,按本標準第10.0.7條的規定采用;
ms——風荷載體型系數,kN;
a——風荷載檔距系數,WX——導線風荷載的標準值,19.7
JKLHV
29.4